首頁 > 文化 > 非遺 > 正文標題
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而獨特。近日,中新社記者走訪了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西北部小城杭錦旗。這座小城中,諸多非遺傳承人通過堅守納新,讓古老文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關注。
牧仁:助推“古如歌”走向世界
“古如歌”集中體現了蒙元時期蒙古宮廷禮儀音樂的獨特風貌,堪稱蒙古音樂的“活化石”,目前僅在杭錦旗一帶保有傳承。
“80后”傳承人牧仁現任杭錦旗古如歌研究協會會長。據其介紹,近年來,為傳承保護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包括杭錦旗旗委、政府、相關協會等各方做了很多工作。
通過搶救性錄制發行《杭錦古如歌》DVD、出版發行《杭錦古如歌》蒙、漢文書籍,開展專題學術研討、組織各類專題比賽、建立民俗博物館等,“古如歌”正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
今年6月,“古如歌”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參加在蒙古國舉行的亞洲首屆民俗錦標賽并榮獲二等獎,還將于近期赴保加利亞參加世界民俗錦標賽。
牧仁告訴記者,杭錦旗古如歌研究協會目前在杭錦旗建有12個傳承基地,吸納會員1000余名。“以前多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唱,現在階梯式傳承體系已經形成,不會再斷代了。”他說,會繼續努力,推動“古如歌”入選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德力格爾:關注珠拉格乃日(馬奶節)后生力量培養
珠拉格乃日(馬奶節)是蒙古族傳統節日,其歷史可追溯到400多年前。族人在這一天祭祀天地,祈求長生天風調雨順,水草豐美,奶食豐收;潑灑鮮奶祭祀敖包,來客品嘗鮮奶共享豐收喜悅;同時舉行好漢三技賽(賽馬、摔跤、射箭)。
德力格爾是珠拉格乃日(馬奶節)省區級傳承人,現任內蒙古馬協理事。他從2004年起深入牧區拜訪老藝人,采訪專家學者,收集整理了流傳在民間的傳統珠拉格文化精髓,并結合自己的親緣式傳承知識和專家教授論述,撰寫出《珠拉格乃日(馬奶節)的祭祀、傳承與保護實施方案》。
據德力格爾介紹,目前,舉辦珠拉格乃日(馬奶節)是傳承這一非遺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
他表示,通過舉辦相關節慶活動,不僅使文化得以傳承保護,還帶動了地區馬業發展體系,形成了酸馬奶、馬奶酒、馬具等特色產業。
每年,珠拉格乃日(馬奶節)都舉辦有2到3次培訓班,受眾達1.2萬人(次)。
現今,德力格爾已收徒20人。“近幾年國家很重視對非遺文化、民族風俗的傳承保護,內蒙古青年一代的認識也有了很大提高。”他告訴記者,“加強培養年輕人是保護傳承非遺文化的基礎和后生動力。”
蘇雅拉圖:為鄂爾多斯馬鞍制作注入現代審美
馬具制作技術伴隨著“馬背民族”的歷史一路走來。其中,蒙古族馬鞍制作技藝集木工工藝、金屬工藝、刺繡工藝及皮件編織等獨特工藝于一身,兼具觀賞和實用價值。
蘇雅拉圖是鄂爾多斯馬鞍制作傳統技藝傳承人。他從七八歲起就開始跟父親學習手工制作。
“馬鞍制作技藝復雜,對選材、尺寸、造型、力度等方面都有嚴格要求。”蘇雅拉圖說,因為是純手工制作,還要耐得住性子,“制作一個馬鞍大概需要15到20天。”
現在使用馬鞍的人越來越少。“不過,有些人若喜歡,會買來放在家里做裝飾。”
為傳承保護這一傳統技藝,擁有自己小作坊的蘇雅拉圖往往在祖傳工藝的基礎上,借用現代審美元素設計馬鞍圖案,以此來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
如今,蘇雅拉圖身邊多了兩個學徒,“他們在馬鞍圖案雕刻方面做得很好。”他說。
有價值的文化遺址是需要一代代相傳,不能毀...
山東有很多民間藝術 需要下一代傳承的。這個...
太多古老文化逐漸的消失,尤其是那些深藏在...
我們應該加強保護力度!才能更好的保護非物...
這東西保護起來放進博物館,告訴后人火鍋是...
你可能不是行業專家,但你一定有獨特的觀點和視角,趕緊和業內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須知
作為行業領先的旅游商業和科技媒體,《文旅界》致力于以獨立的新聞態度,挖掘和報道旅游行業的重要事件,以及影響旅游業發展的新趨勢、新模式和新科技,為旅游業者提供專業、及時、深度的旅游信息服務。
無論您是:投放在線廣告、企業招聘、尋求報道、還是投稿爆料、加入評論員,歡迎通過以下方式聯系我們:
0592-6532122
wangjing@cncn.net
欣欣旅行社同業社群招募中,勾搭小編微信號:cncn4021入社群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Copyright © 2025 智旅數文 cncn.net 閩ICP備1101572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