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榮光 近年來,“博物館里過大年”已從口號成為常態,越來越多的人會在春節假期中給“博物館”留有一席之地,在濃濃的文化氛圍中感受別樣年味。譬如故宮舉辦“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展覽,將恢復多種昔日皇宮過年的裝飾、活動,首次復原“天燈”“萬壽燈”,為觀眾呈現一個充滿年味的紫禁城。 故宮及眾多博物館的做法,其核心就是著眼于讓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博物館是展示人類文化的一扇窗,所珍藏的文物承載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印記,展示著優秀的民族文化,記錄著民族歷史的發展變遷,肩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近年來,為順應時代發展,由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等,在已按照相關通知規定敞開大門免費接納公眾的同時,紛紛開拓思路,擁抱“互聯網+”,積極探索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用創新鑰匙開啟博物館“活”門,以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遺產激發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何讓博物館的文物 “活”起來,故宮的做法最具創新和創意。從最早的“朕知道了”系列和“故宮月餅”系列,到后來的“故宮口紅”一夜走俏;從故宮“帝后款”手機殼、萬壽無疆鈦金眼鏡等文創產品成為時尚“爆款”,到靜坐“宮中”的文物修復師成為紀錄電影主人公,再到此次舉辦“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展覽。隨著“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人們傳統印象中的故宮博物院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當然,毋庸諱言,還有一些博物館面臨“公眾參與度熱情不高”的困境。為何?探索之余不難發現,這主要是當地博物館的文化沒有得到很好激活,文物的文化內涵沒有很好發掘。實踐證明,僅僅敞開大門、歡迎觀眾走進博物館遠遠不夠。如果觀眾只是走進博物館而沒有走近博物館文化,那最終將可能出現觀眾連博物館也不愿意走進的情況。現在需要做到并做好的是,讓觀眾認識、欣賞博物館的文化,以此產生走進博物館的樂趣。要讓博物館的文物“活”起來,讓觀眾體驗并感悟到其文化深邃,愿意在此尋根、在此體悟,喜愛并珍視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 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理應在以產業形式進行文化推廣方面有更大作為。成功的文創產品一定是把創意融入產品,把產品放進生活,而不是簡單的復制模仿。現在是文創產業發展最好的時代,許多流淌在歲月里的故事、掩映在光陰下的美,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賦予它們新的形態,去把它們重新帶到世人面前。 讓博物館的文物“活”起來,需要開動腦筋,與時俱進。可以借助許多平臺,讓博物館中的文物走近觀眾、走進觀眾內心。這里的核心是讓博物館文物“活”起來,重點是創新文物展示方式,充分發揮博物館文化對民眾潛移默化的影響。而讓博物館的文物“活”起來,更有助于在文化旅游中發揮好博物館文化的浸潤作用,并以此喚起全民族的傳統文化自信,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豐富人文文化的中國元素,在推進文化旅游事業中進一步提振和踐行文化自信。 |
重慶將設溫泉旅游日 做響“世界溫泉之都”(2019-10-26)
在那個說走就走的年紀,沒有網絡依舊暴走的桂林(2019-10-26)
上海迪士尼“雙十一”預售66.66萬元套餐,有人買單嗎?(2019-10-26)
太空旅游第一股最快周一問世!維珍銀河將“借殼”登陸紐交所(2019-10-26)
先“賣子”后跨界 三特索道忙自救(2019-08-30)
2022年5A級國有景區將全面實行門票預約制度(2019-08-30)
中國旅游團在日本遭地接“甩團”(2019-08-30)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