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歷史悠久,是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 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兩千年前秦漢王朝就設縣、 置州、建郡,古稱抱罕,后改導河、河州, 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沖,唐番古道之重鎮, 茶馬互市之中心,是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馬司之一,有“河湟雄鎮”之稱。很多人聽說過這里,但是對這些的了解有多少呢,可以這樣來總結這個城市。
——這里是“大禹治水的源頭”
遠古時代,華夏大地,黃河暴漲,洪水肆虐,剖腹而生的夏禹,承大任,率民眾,鑿龍門,辟伊闕,疏“九河”,歷經十三載,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息水患,造福蒼生。《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于滄海。”這“積石”便是現今臨夏州境內的積石關。積石雄關下,遺存至今的“禹王石”,歷經歲月滄桑,世事變遷,依然見證著當年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默默稱頌著大禹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不朽精神。
——這里是“中國西部的旱碼頭”
臨夏古稱河州,是黃河流域上唯一以黃河命名的地區——大河之州自古以來是溝通中原西域經濟、政治、文化的紐帶。善于經商的臨夏人激活了繁榮的市場。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這里交匯縱橫、互補有無,素有“河湟雄鎮”之稱,名列“隴上八州”之首。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馬司一——河州茶馬司就設在這里。多年來,這里茶馬互市,商賈云集,南來北往,東進西出,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贊曰:“東有溫州,西有河州。”
——這里是“民族建筑藝術的博覽園”
臨夏是東西文化交融的代表地之一,建筑藝術特色鮮明。走進臨夏,首先映入你眼簾的是鱗次櫛比、風格迥異的民族建筑。綠色茵茵的清真寺,直聳云霄的喚醒閣,獨特的阿拉伯建筑風格,使你恍然走進“天方夜譚”中的神話世界;紅園、東公館、蝴蝶樓集中國傳統建筑藝術于一身,獨具江南水鄉風格。回族磚雕、漢族木刻、藏族彩繪藝術的完美結合,阿拉伯建筑與中國古典建筑藝術的巧妙運用,使臨夏成為領略民族建筑藝術、了解中國伊斯蘭文化的勝地。
——這里是“古動物的伊甸園”
臨夏是遠古時期古生物繁衍棲息的樂園,境內自然遺存十分豐富。出土于黃河之濱太極湖畔,形成于1億7千萬年前的永靖恐龍足印化石群,蜚聲中外,其規模之大、種類之多、遺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均屬世界之最;在巍巍太子山下發現的距今1000多萬年至200萬年的和政哺乳動物化石群, 雄居歐亞,世界罕見,有極高的科研、珍藏、展覽價值,占據六項世界之最的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現藏各類化石6000多件。
——這里是“中國彩陶之鄉”
臨夏是古黃河文化發祥地和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這塊沃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古文化遺存。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各類文化遺址星羅棋布,“半山文化”、“齊家文化”因最早在這里發現而命名。這里是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存最集中、考古發掘最多的地區之一。現珍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被郭沫若先生命名“彩陶王” 的國寶就出土于臨夏。
——這里是“中國花兒之鄉”
臨夏是中國花兒兩大體系——河州花兒和洮岷花兒的發源地,“花兒”文化經久不衰。“花兒”是流行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廣大地區的一種民歌,是當地各民族中廣為流行的口頭文學形式。河州“花兒”曲令之多,位列世界山歌之最。在臨夏,你可以聽到最地道的“花兒”。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山間小道,處處飄蕩著“花兒”美妙的旋律。每年一度的松鳴巖“花兒會”、蓮花山“花兒會”,歌手云集,人潮涌動,一片“花兒”的海洋。2003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考察后正式命名臨夏州為“中國花兒之鄉”,康樂縣、和政縣分別為“中國花兒保護基地”和“中國花兒傳承基地”。前不久,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花兒文化專業委員會在臨夏成立并舉行了授牌儀式。
媲美馬爾代夫,叫板巴厘島,國內居然還有個這么美私密島嶼(2021-03-12)
武威涼州:打造全域文化和旅游集結地(2021-03-03)
蘭州樹屏丹霞國家地質公園 (2020-04-03)
蘭州天斧沙宮(2020-04-03)
蘭州青城古鎮(2020-04-03)
蘭州榆中浪街(2020-04-03)
蘭州河口古鎮(2020-04-03)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