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游 > 度假休閑 > 正文標題
文化學者于丹說過:“文化文化,重點在‘化’,不在文。”既然重點是“化”,那么如何“化”?怎樣“化”?“化”的途徑有哪些?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其實旅游可以作為文“化”的途徑之一。
首先,現有的文化傳播形式已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旅游業作為朝陽產業,傳播形式活潑多樣,容易被人們接受,可以作為文化傳播的途徑。傳統的文化傳播途徑枯燥單調,是“文”本身出了問題?還是“化”的方式走了彎路?不用說,是方式方法問題,傳播的內容“文”是優秀的,傳播的方式方法卻有待改進。而在文化傳播方面旅游具有很大的優勢,很多旅游景區景點都是各種教育基地,比如革命紀念館是紅色教育基地,佛寺道觀則可以傳播佛教道教文化,博物館、文化館更是包含了悠久的中華文明。通過旅游參觀,訪尋先烈路跡,人們既鍛煉了身體、獲得了身心的愉悅,又增長了見聞、陶冶了情操。對于學生來說,讓他們到博物館、文化館、紀念館獲得教益,通過旅游參觀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旅游參觀讓文化深入淺出、不再晦澀難懂,我想這也是孔夫子當年帶著他的學生周游列國講學的原因之一,夫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訴世人,教育可以通過“游學”方式進行。其實,文“化”又何嘗不可以通過旅游的方式傳播?所以,旅游是文化尋求新的傳播途徑的突破口之一。
其次,旅游需要文化提升內涵。旅游,通俗地說就是“玩”,但“玩”也是一門學問,把玩的地方選對了,能增長知識見聞,提升個人修養,會玩的人會選擇那些有內涵、有教育啟發意義的地方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門,這就產生了旅游的市場。一開始人們也許只是被秀美的山水風光吸引,這是一種較低層次的旅游。但時代在發展,人們要求一種更高層次的旅游,他們希望通過旅游能夠獲得更多的認知,希望能在旅游中了解歷史、宗教、文學、科技等,這就是文化旅游。文化就像一個人的靈魂,看不見卻舉足輕重,沒有靈魂的人就是行尸走肉;旅游也一樣,沒有文化的旅游,山再綠也會變得光禿,水再藍也不會有一點波瀾,沒有了文化的山水,山只是山,水也只是水,而中華大地錦繡江山,山水是不缺的,缺的是有文化、有內涵的山水,所以,在旅游行業中,我們要積極發掘特色文化,為旅游注入發展的靈魂,有了文化,旅游才能hold住。
最后,文化與旅游的結合是一件雙贏的事情。文化有其內涵的優勢,旅游則客源寬廣,但僅有內涵或者客源是不夠的,只有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文化提升旅游的品味和檔次,通過旅游擴大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方式,這樣才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旅游和文化的共同繁榮發展。
你可能不是行業專家,但你一定有獨特的觀點和視角,趕緊和業內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須知
作為行業領先的旅游商業和科技媒體,《文旅界》致力于以獨立的新聞態度,挖掘和報道旅游行業的重要事件,以及影響旅游業發展的新趨勢、新模式和新科技,為旅游業者提供專業、及時、深度的旅游信息服務。
無論您是:投放在線廣告、企業招聘、尋求報道、還是投稿爆料、加入評論員,歡迎通過以下方式聯系我們:
0592-6532122
wangjing@cncn.net
欣欣旅行社同業社群招募中,勾搭小編微信號:cncn4021入社群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Copyright © 2025 智旅數文 cncn.net 閩ICP備1101572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