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岱廟后花園東側(cè),又名“金闕”,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鑄造。原在岱頂碧霞祠內(nèi),清初移于山下靈應(yīng)宮1972年移入岱廟。亭為銅鑄仿木結(jié)構(gòu),造型優(yōu)美,鑄工精致,系明代鑄造藝術(shù)精品它與北京頤和園銅亭、昆明鳴鳳山銅亭并稱“
萬仙樓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境內(nèi)的泰山中麓紅門宮北,又名望仙樓。是跨道門樓式建筑,明萬歷年間(1620年)創(chuàng)建,保存了清代建筑風(fēng)格。原供祀王母,后來祀奉碧霞元君。傳為泰山群仙聚會、議事講經(jīng)的地方。萬仙樓門洞東側(cè)有隱真洞,為舊時
泰山玉皇頂玉皇廟門前有一座高6米,寬1.2米,厚0.9米的石碑。碑頂上有石覆蓋,石色黃白,形制古樸渾厚。奇怪的是,碑上沒有一個字,因而被人稱為“泰山無字碑”。正因為它沒有留下文字,所以此碑究竟是何時、何人所立,便成為一個
歷經(jīng)百年滄桑的“五岳獨尊”四個字是正楷書體,系清光緒丁未年間(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構(gòu)題書。“五岳獨尊”景觀石群位于泰山極頂(玉皇廟東南)去往玉皇頂?shù)谋亟?jīng)之路上,海拔1545米。摩崖高210厘米,寬65厘米,大字
在岱頂瞻魯臺的西側(cè),是有名的仙人橋,它是岱頂?shù)闹匾包c之一。該橋呈近東西方向,橫架在兩個峭壁之間,長約5米,由三塊巨石巧接而成。相互銜接抵撐的三塊巨石,略呈長方形,大小約2~3立方米。橋下為一深澗,南側(cè)面臨千丈深淵,地勢
旭日東升是泰山最迷人的奇觀。拂曉,天晴氣朗,萬壑收暝,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橘紅。繼而,天空云朵赤紫交雜,瞬息萬變。滿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霧氣連為一體,云霞霧靄相映。日輪掀開云幕,冉冉升起,宛若飄蕩著的
“遙參亭”是岱廟建筑群南北軸線上的第一組建筑,實為岱廟的入口。自此向北軸線直抵泰頂?shù)摹澳咸扉T”,古代帝王凡有事於岱宗,均先在此“草參”,再入廟祭祀!斑b參亭”前臨御街,清乾隆三十五睥在門前建造石坊,額上刻字“遙參亭”。清
沿泰山中天門拾級而上不遠,便見北朝南的增福廟。該廟規(guī)模雖不闊大,但因內(nèi)祀福祿壽禧之神、香火甚旺。泰安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fēng)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13℃,7月份氣溫最高,平均26.4℃,1月份最低,平均零下2.6℃。年平均降水
斬云劍,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增福廟往上有巨石挺立,似劍凌空,上刻“斬云劍”。這把利劍既不是山神開仙的賜與,也不是能工巧匠的杰作。石塊及周圍的巖石則是一種條帶狀角閃斜長片麻巖,呈綠灰色,主要由斜長石、石英及角閃石等礦物所組成
位于玉皇頂西北的丈人峰,形狀像老翁傴僂著背而得名,附近又有數(shù)塊稍小之石相配,因此又有“老翁弄孫”之稱。峰上石刻有“天下第一山”、“凌霄峻極”、“中天獨立”、“東柱第一靈區(qū)”等,并有乾隆所留詩刻:“丈人五岳自青城,岱頂何來